折叠屏手机居然和“按摩座椅”扯上了关系?————vivo X Fold3 Pro 光岩测评
光岩
2024-04-03 vivo X Fold3 Pro
上面是前两天陪我表弟去购车时,他和我舅妈的对话。看着窸窣平常的对话,却让我一个“数码中毒者”猛地想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折叠屏手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包括「折叠」、「影像」、「性能」等等这些手机买点称之为类似按摩座椅的“舒适性配置”呢?
此前击机圈一直有个声音:折叠屏的内屏使用率很低,以此来证明折叠屏无用。
但换个角度,汽车的座椅按摩你一个月用几次?摄影老法师手中的影像旗舰拍照又占了多少使用时长?而你家中又有多少使用频率低,但因为能让你用的时候很爽而埋单的单品?
因此某种意义上,「折叠屏手机」上的「折叠」这个需求点也可以算作一个“舒适性配置”。因为不是“刚需”,因此这当中使用频率不是关键,使用时长也不是关键,甚至使用成本也不是关键(和拍照一样,本身作为改善型需求价格的敏感度先对较低)。作为一项“舒适性配置”其最关键的只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判断其价值:
1. 【我用的时候是否「够舒服」?】
2. 【我不用的时候存在感是否「够低」?】
OK,既然抛出了问题,那么今天关于vivo XFold 3 Pro的测评,咱们就万变不离其宗,围绕这两个关键点来展开讲讲。来看看问题的答案是否是你心中想的那样。
(全文约7500字,懂你们,要是实在想“省流”就直接划到最后看总结答案吧)。
其实就和我们有时候去外面大排档吃夜宵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可能我们都知道外面的菜高油高盐不健康、卫生情况还没有保证。但人活在世,除了客观价值,还有一个对人的情绪价值也无法忽略。虽然大排档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奈不过“好吃”和“开心”这两点。
同样道理,一直以来,折叠屏的重点除了补短,更应该的是杨长。只有用的时候「够舒服」所带来的的愉悦感,才能覆盖折叠屏其他某些方面天生的不足。而对于怎样让折叠屏「够舒服」这个重点,我们接下来展开讲讲。
1. 【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观设计】
如今的手机作为个人信息终端,作为时刻形影相随的电子产品,除了实用以外,外观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产品力构成因素,有些厂家甚至为了挑选合适的外观会淘汰几十上百套飞机稿。正因为关系到接触的第一印象,所以外观设计就是舒适的第一步:
vivo X Fold3 Pro整体的造型属于偏硬朗风格,边框比较方正,握持说不上好,但也绝对谈不上搁手。特别是黑色版本整体还是带有相当商务属性的。
后盖最大的亮点自然是这个镜头设计,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属于既有精致感也不突兀,整体的面积和凸起对手感的影响也很小。
21:9的外屏比例修长,机身宽度被控制在了73mm内,带来的结果是握持感不错的同时,也不会成为“遥控器”。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整机的厚度和折痕表现,你觉得如何?
展开后拿在手上真的很薄,感觉打水漂应该合适~
以前的折叠屏最怕的就是从铰链侧看的“死亡角度”,因为会显得比较厚,但vivo X Fold3 Pro这个角度这个厚度相对就属于可接受范围了。
2. 【折叠是手段,屏幕才是目的】
折叠屏作为如今手机发展的重要分支,其最核心的买点无疑是这块硕大的柔性内屏。内屏的使用体验直接关乎到折叠屏手机能不能让用户「够舒服」。不管实际内屏的使用率有多高,只要用的时候够舒服,它的价值就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
先来过一遍客观参数:
外屏:6.53英寸2748*1172分辨率的京东方Q9+基材AMOLED屏幕;
内屏:8.03英寸2480*2200分辨率的三星E7基材AMOLED屏幕。
这两块屏的实际使用感受我个人非常满意,特别是内屏,除了微棱镜带来的轻微侧看偏色,其他像是精细程度、通透性、色彩、色准、亮度和功耗都无可挑剔。最重要的是它也够大,哪怕在折叠屏中这款屏幕的可视面积也是偏大的,这点在轻薄机身的反衬下尤为珍贵。而外屏虽说整体不如内屏那么强,但在使用上的割裂感不算太强。至于很多人关心的护眼,这次内外屏也都给到了低亮度下的高频PWM调光。
不过说起调光还想多数两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护眼已经成为了国产屏阉割屏幕基础素质的遮羞布和营销手段,个人不认为一块屏幕最重要的护眼,屏幕素质才是根本;同样的,我也不认为靠一块相对护眼的屏幕就可以让你心安理得,护眼的主体永远在人,避免暗光使用,限制使用时长比什么调光都有用。
3. 【灵魂同样重要:OriginOS】
当然,要用的舒服,硬件知识一方面,作为手机灵魂的系统同样重要。光岩是第一次长时间在手机上使用这套系统——OriginOS 。在此前主力使用过MIUI、Flyme、ColorOS和氢OS,我就以我个人的体验来简单聊聊我对这个系统的看法。
①系统外观。
看得出OriginOS 花了大量的精力在系统UI外观上,系统本身的颜值其实挺不错的,玩法挺多,自定义程度高,色彩鲜明,说实话真的挺对我胃口,光桌面我就兴致勃勃地整了大半天,而且在大屏上,这种类似WP的大图标风格美观的同时也兼顾便利。
而且相较于我当年使用的商务气息相对浓重的一代XFold,XFold3系列明显更适合这套年轻化的系统,做到了内外和谐,
②交互体验
其他各家都类似的交互就不提了,说说OriginOS 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在不断【前置】应用交互级别:比如锁屏采用“零层级交互”的思路。大量的锁屏快捷启动让用户在拿起手机亮屏的瞬间就可以“一步直达”。在这个移动支付、乘车和打开常用APP等场景非常方便。我个人非常欣赏和佩服vivo的这个思路,我原以为绿厂和小米的“指纹解锁后按住不放调出快捷菜单“已经很方便了,没想法到 OriginOS 再一次进化了安卓锁屏体验。
同样的桌面的原子组件也前置了App内的快捷操作。
不同于以往的安卓小部件,OriginOS 的大量原子组件是“可交互”的。像是天气、倒计时、录音、备忘录、相册、健康提醒等等大量组件,都是支持直接操作的。这意味大量的应用内高频次低难度的操作可以在桌面完成。这点在小屏上倒是没什么,但在一块8英寸的内屏上,可以说对操作效率有着不小的提升。
OriginOS 除了“前置应用交互级别”令我印象深刻以外,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就是【自定义】:
③OriginOS 夸张的自定义:
通过“变形器”可以定制桌面图标、颜色、动效等等;通过“交互池”可以定制全面屏手势;在设置里甚至可以定制系统每个细节的动态效果。这是我使用过国内主流系统中“自定义”程度最高的。
④最后是「跨生态互联」
在蓝厂之前,我一直以为各家强制锁定自家范围内的“生态联动”是因为硬件等各种因素迫不得已的,蓝厂之后我才发现是各家有意制造“生态茧房”用生态来绑架用户罢了。蓝厂的办公套件不仅打通了品牌间的限制,甚至连苹果Mac都可做饭联动。
『办公套件』,可以实现手机/平板/PC的协同,PC「量⼦套件」内集成原⼦笔记、⽇历和相册和投屏等功能,在平板、⼿机和电脑任何⼀处编辑,均能⾃动同步,还能在电脑上便捷查看和取⽤平板相册中的照⽚。整体属于高度可用水准,包括投屏虽然对电脑硬件没啥特别要求,只要在同一网络环境就行,但整体的延迟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至于vivo 着重宣传的PC远控功能,体验下来完全不逊色很多第三方远控软件,对于公司家中两头加班的社畜来讲有强的实用意义。待机联网状态下可唤醒电脑,在远程控制时可关闭电脑屏幕,并且手机自带的虚拟键盘上有有完整的快捷键和功能键。对于偶尔文件落在家里电脑的我来讲,是个救命功能!
由于体验时间不长,最后来简单说说OriginOS4体验上的一些不足:比如系统的学习成本比较高。不仅是学习成本高,而且部分地方的逻辑相对混乱,像是设置项的分类虽然不像Oneui那么夸张,但我个人觉得也相对不太合理。并且像是变形器内的元素都太迷你,哪怕是在内屏上。再比通知栏左滑手势和切换控制中心的手势相冲突等等......都是属于一些小问题但碰到的时候令人膈应的小细节,但总体可以说无关痛痒。
但有一个点是比较影响体验的,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那就是“大屏应用适配”。准确来讲这不属于系统问题,因为不仅仅是OriginOS的痛,也是国内各大手机厂商们的痛,没办法国内的软件厂商们都过于“强势”,导致折叠屏在内的大屏应用适配堪忧。当然相比于前两年还是要好一些,能最多主流Top级应用大致可用,像是B站、抖音、小红书等都问题不大,但购物类APP就一眼难尽了 。这点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会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你也要做好当下应对的准备。
4.【蓝心小V】
AI大模型大行其道的今天,厂商们要是不“跟牌”,怕是要被投资人和用户口诛笔伐吧。不过趋势归趋势,技术归技术,蓝心小V背后的技术实力再强大,对我一个用户来讲,我只关心它能带给我什么,以及能否覆盖我需要的领域,让我更舒适高效。
蓝心小V对我个人最大的价值其实很其他类GPT模型一样,就是「信息查询」和「文档编辑」。像是很多非专业类的信息,小V基本都可以比较正确地检索梳理信息,不说顶尖,但也算是手机端的第一梯队了。其次是文档编辑,类似于提炼总结、扩写、缩写等等操作,虽然可能最终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有用,但可以帮你节约大量时间成本。
总结下,蓝心小V好用,闲暇或者工作是能给到你一定的舒适感,但由于对其能力边界还不是很清楚,导致很多时候它能做的事想不起来让它做,而想需要它帮助的时候它也不一定能给到你100%有用的信息。还有一个不解的是这个蓝心小V是个单独app,如果和系统语音助手融合一下会不会更好呢?
当然这里说的低存在感不光光是指外在的设计、厚度、重量等的狭义因素。当然这些也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剥去折叠屏光环后。本身它作为一台旗舰手机,能否让我在不展开的时候在使用上没有负担,包括性能、尺寸、重量、影像、防护、可靠性、外围配置等等。
这里我们一方面一方面讲。
1. 【首先要讲的自然是「轻薄」这个点】
光岩作为X Fold一代的用户,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已经在X Fold的测评里详细聊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那篇万字长文),一代如果戴上当时官方送的保护套,这重量直接奔着350g+去了,在折叠屏的新鲜感退去后,重量和厚度成了劝退我的最大因素,甚至没有之一,当时的火龙处理器都没这一点令人无法接受。因此从那时候起我就清楚明白「折叠屏」想要迈入大众市场,想要被更多人接受,「轻薄化」或者说的直接点「正常手机化」这个一点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点甚至比配置、影像都要重要的多。
庆幸的是很显然厂商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折叠屏手机的「轻薄化」上下狠功夫。而这其中vivo虽说不是引领者,但从vivo XFold 3系列上我们很意外地看到了蓝厂的后来居上,3做到了比减重后iPhone还轻的程度,而3Pro也相较前代大幅减重近百克!手感提升非常明显。
因此在「轻薄化」这个点上,vivo XFold 3系列可以说做得非常极致,也让这台折叠屏手机在日常使用中就算合上屏幕也显得相对比较“正常”———“正常”这个词对于折叠屏来讲无疑是赞赏,没有过分压手的存在感和厚重感才有让你把它长期当做主力机的动力。
2. 【其次是没有缩水的「影像」表现】
关于折叠屏手机的拍照,似乎很多用户都有一点意难平:这么贵的折叠屏手机拍照水准最多也就到中大杯的水准,和超大杯影像旗舰完全没法比。今天光岩就和大家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这种说法从用户心理角度来讲本身没什么不对的,但我个人更愿意把走量的「中杯旗舰」的影像作为一个基准点,把「极致影像」和「折叠」作为两条不同的发展支线来看待。就好像「影像旗舰」不会因为散热不如「游戏手机」而意难平一样。
这本质是选择问题,大众消费品在基础科学没有重大突破,并且有成本限制的前提下,强化一个方面的同时必然得相对舍弃其他方面。况且严格来讲现在的折叠屏手机拍照水准放在两年前都是妥妥的旗舰级水准,因此应该说是这两年「影像旗舰」们进步太快:什么“一英寸”、“全焦段”、“双潜望”……都往上堆。当然作为另一条支线的「折叠屏」同样进步不小:可靠性、平整度、使用寿命、手感、重量尺寸等等方面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折叠屏用户大可以放平心态,影像旗舰用户得不到你的“便捷大屏”,你当然也得不到的它的“极致影像”。而这当中的取舍在你购买前心中就应该有了答案。
进入正题,vivo XFold 3Pro的拍照表现到底如何?
因为影像评价这个涉及到主观评价和可操作性空间很大,因此我只说我的个人看法,一句话评价就是:vivoxFold 3Pro 的影像不能像顶级直板旗舰那般堪以重任,但绝对可堪大用。虽然无法和超级灭霸们相抗衡,但影像能力已经可以满足80%用户80%的影像需求。对于折叠屏来讲,横向对比影像只要不是短板便是长处。
进入样张环节:
长焦表现出乎意料,分别是:1x,10x,50x和100x
说一下可以OTA改进下的地方,首先虽然长焦的超分很给力,但很多时候锐化量给的有些多,结合强力降噪,画面观感总体会有点奇怪。其次是色彩稳定性和主摄解析力可以进一步优化。
3. 【再者便是没有妥协的「核心参数」配置】
刚刚第一点提到的「轻薄化」虽说造就成为厂商们的共识,但各家的落地方式却不太一样。部分友商的折叠屏产品虽然做到了极致的轻薄,但整体的参数配置上也进行了大幅度阉割,比如SOC、机身材质、无线充电、防水能力、可靠性和外围配置等等。这种依靠大幅阉割换来的「轻薄化」其实何尝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虽然在手感这一块的存在感低了,但在配置这一块的不足所造成的的困扰反而让产品的不适感更强了。
因此做轻薄不难,难的是权衡配置参数后的轻薄,此前行业这一块做得相对较好的是某著名“电子茅台”,现在vivo XFold 3Pro的终于也在其列了。
骁龙8Gen3出现在一台折叠屏上的概念,相当于你突然不需要再用你老婆换下来的手机,可以买老婆同款手机平起平坐那样幸福(bushi)。由于折叠屏的研发周期相对较长等因素,多数时候折叠屏是用不上最新一代处理器的,往往用的是上一代旗舰处理器。
vivo XFold 3Pro上的这枚骁龙8Gen3性能表现想必大家都在各大博主那边看过无数遍了,这里就不再重复造车轮(前期固件更新修复频繁,等后期固件更新稳定后,会单独出一期性能测试)。这枚处理器给到我的最大利好其实是日常的功耗和发热表现,除了刚到手时数据迁移、系统新时手机相对发热比较厉害之外,日常使用中的发热控制非常好,比体验过的一些友商产品好多了。并且处理器结合超大电池也带来了非常不错的续航表现。
既然说到续航了,就不得不提这次vivo XFold 3Pro上所搭载的5700毫安时的超大蓝海电池了。相信很多人在前期看到关于电池爆料的时候和光岩一样,是半信半疑的。因为此前市面上八成折叠屏电池容量还不到5000毫安时,能上5000毫安时的基本半只手可以数过来,而vivo XFold 3Pro一下子就和主流折叠屏拉开了近1000毫安时的容量差距,关键还是在这么轻薄的机身之下,不得不令人佩服。
不仅如此,就连50w的无线充电和100w的超级闪充也没有缺席。在我这些天的使用中,亮屏时间基本在8小时左右,还是相对比较频繁使用的前提下。这个表现也让“折叠屏续航不好”的顾虑烟消云散,让续航焦虑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本节最后再提一个观点:在折叠屏这种存土存金的手机上,硬件必然是有一定取舍的,而相对而言,我个人更愿意取事关体验的“核心参数”,而舍“外围配置”。就比如我非常愿意为了轻薄、SOC和大电池而牺牲扬声器、震动马达等外围规格。
4. 【还有一个是「外围配置」】
相比于核心配置,外围配置规格就看厂商诚意了,我认为vivo XFold 3Pro的外围配置可圈可点。可能你会说不对啊,这手机的扬声器和震动马达听说一般?
但...除此之外呢?vivo XFold 3Pro配备了很多同价位机型没有的50w无线充电,配备了红外遥控、配备了双3D超声波指纹、USB3.2GEN2、信号.....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扬声器和马达,其实不难看出都是为轻薄和大电池让出空间,否则更低一级的3怎么反而可能上X轴马达呢?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vivo XFold 3Pro在保证最核心配置体验的情况下,也尽可能拉高了外围配置,除非与核心配置(电池、轻薄)冲突时才有了取舍。希望随着技术进步有一天可以不要这种取舍自然是最好。
5. 【最后便是手机整体的「可靠性」】
以往用户无法把折叠屏当做普通手机一样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折叠屏的「可靠性」,由于折叠铰链的存在,导致折叠屏的一体性、耐摔性、和防水性都很难企及常规旗舰。
但vivo XFold 3Pro选择尽可能去消除用户的这种顾虑,不仅是市场少数支持IPX8防水的手机,同时依靠铠羽架构,在正面面屏幕使用了陶.....不对,是铠甲玻璃;背面则用UPE 纤维 + 云纤的组合;而内屏一如既往用了UTG超韧玻璃和抗冲击膜,就连铰链也用上了碳纤维,莱英认证50万次折叠。
上面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虽然我肯定无法像某些摔机博主那样去测试其耐摔性,防水性。但至少从纸面信息来看给到了用户更多心理可靠性,至于实战就拭目以待呗。
看完全文不知道各位感觉如何?(希望没人是直接划到这的...)文章最后我们来总结全文回答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
1. 我用的时候是否「够舒服」?
以我的体验来讲,舒服肯定是舒服的,就像上文说的,至少在几个核心需求点,像是看视频、看图片、浏览网页、查文档和看小说等需求上,无疑是巨大的体验提升,特别是作为短视频时代的利器以及工作社交的工具。舒适这点毋庸置疑,就算在一些相对讨厌折叠屏的人那里也会心动于此。但同样的,就和汽车上的“座椅按摩”一样,如果你给了我背部按摩,却没有臀部腰部按摩,这会让我感到遗憾,虽然相比于此前会更舒服,切实改善了我的体验,但我原本的期待是全方位的舒服。
因此你要说当下的折叠屏尽善尽美、极致舒适......那是骗人的鬼话,因为客观上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也不仅仅是特别是X Fold 3Pro的问题。软件体验和外围配置这一块折叠屏手机整体都还有待提升。所以这个问题最后我的答案是,我用的时候的确更舒服了,但我还希望它可以让我更舒服!全方位的舒服!
2. 我不用的时候存在感是否「够低」?
类似的问题在我购买小米12SU的时候也问过自己一遍,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所有的影像超大杯旗舰巨大的影像模组导致了糟糕的手感、偏离的重心、突兀的外观乃至内部堆叠上的妥协。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取舍和代价的,因此这个问题中的「够低」事实上准确的讲应该是「相对够低」,重在平衡。
相对什么够低呢?
相对于它带给我的「舒适感」存在感是否够低;
相对市场上的「平均水平」存在感是否够低;
相对自己以往的「产品」存在感是否够低;
甚至相对于我的自身「预期」存在感是否够低?
我体验这一周多下来,我的答案是:量变的积累终于造就质变,折叠屏经历了这些年的迭代升级后,终于算是达到了一个迈入大众的零界点。光从这次X Fold 3Pro上的体验来讲,我认为在我不用到其「折叠属性」的时候,它依旧是一台重量和厚度相对正常、性能正常、影像正常、体验正常的旗舰手机。而这就是对一台折叠屏手机最大的褒奖。
好了同学们,在回答完以上两个问题后,文章也进入了尾声。文章最后光岩还是想提醒各位同学们,上面这个两个问题是我作为一个测评编辑要告诉你们的答案,但你们的答案只有你们自己知道,你是否适合「折叠屏手机」的核心在于「折叠」所能带给你的价值有多少?你能为「折叠」妥协多少?以及你的购机预算有多少?这些需要你经过综合考量后才能得出答案。
最后祝你也能买到能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座椅按摩”,如果绝对光岩写的还不错,还望点赞关注评论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光岩 2024/4
「酷安首发,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至酷安以外平台」
#vivoXFold3系列销量为上代800%#
#vivoXFold3# #vivoXFold3Pro#
@酷安小编 @匿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