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Deck 评测:很有技术,很近人情
ShinRa_Bansho
2024-02-08 Windows11
观前注意:
*调整至浅色模式以获得最好的观看体验
*部分截图中的系统UI为自定义,参考请以实物为准
*屏幕截图为采集卡采集,所以截图会有偏色等画面瑕疵
PC掌机真的是一类很有意思的产品,往往我们很少见到这样超小型的PC,而如今小到能捧上手的游戏PC已经遍地开花,强大的芯片已经足以支持它运行大型游戏,同时性能往往不会像游戏本一样受到插电与否的影响。
图文的主角Steam Deck一如既往的提供了“掌机”,或者说“UMPC”般的体积,里面却有正经的电脑系统和看起来似乎很强大的AMD定制处理器,给我的印象十分魔幻。
它一经公布就拥有极高的热度。V社是真的很会吊胃口,先是知名数码博主率先体验,然后在发售前官方还提供了拆机视频供人解馋,相比竞品哪哪都好,各路媒体都给出了几乎一致且极高的评价,真是太懂吊胃口了。
这自然吊起了我的胃口,在无趣的数码圈Steam Deck是少见的能提起我兴趣的玩具了。
不过讲真,第一次见到它后,它并没有给我很惊艳的印象。
因为它...不咋漂亮。
想想,399美元起的售价,怎么看都是一款妥妥的性价比产品呀!那么性价比设备最不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外观呐。
Deck体型巨大,在与交换机OLED的对比下,一个是活泼开朗的学生,另一个是阴暗debu(
与更早的掌机NDSi比较的話,这已经没啥可比性了。出门带着它是必须要带包的。
屏幕是7英寸LCD,1280×800分辨率,支持触摸,支持夜间模式和自动亮度。
接口对于一个游戏机来说是刚刚够用,不过呢如果你要接一堆的拓展设备,那么一个拓展坞就是必备的了。
好在呢这个Type-C接口的功能全,支持DP1.4 Alt-Mode、20Gbps的USB速率(3.2Gen2)、45W PD供电。这种全功能C口的电脑就很适合一线通显示器,只需要一根线就可同时支持音画传输、有线网络、供电、鼠标键盘和摄像头等设备。
如果你没有带HUB功能的显示器,官方也有一款那么Dock配件,拓展接口的同时还可以让Deck立起来。不过它真的是*有点贵*,是富婆之选。
机器自带的手柄布局比常规的手柄多了一些元素:包括两块触摸板、四个背键和SteamDeck专用的STEAM键(左触摸板下面)、快速访问键(右触摸板下面)。
表面上你看到的东西是这些,但是!触摸板还可以检测按压力度;两个摇杆可以检测你的手指是否搭在上面,还有内置陀螺仪。
震动反馈是个亮点。按压触摸板会有实体按键般的段落感;当触摸板被作为鼠标后会变成轨迹球的逻辑,带有自然惯性,震动器甚至还能模拟轨迹球滚动的质感。
总结,中肯的来说,它的外观充斥着实用主义。
与更常见的Windows掌机不同,它搭载了V社自家基于Arch Linux定制的系统,Steam OS。
它的大版本是 3.0,写稿时的小版本是3.5.7...
Three!!!!!!
其实对我来说,Arch的上手难度就像要宰了我一样。不过,在难上手之外,就是它太——万能了。
通过ssh连接至Steam Deck
属实惭愧,作为一个原生Android痴、一个数码爱好者,那个曾经信誓旦旦说要学做Android项目的人,如今除了寥寥接触过几次傻瓜化的WSL和Ubuntu,就几乎没用过Linux了。一直以来我对它的印象就只是一个黑框框一条波浪线,是抽象难懂的。
Steam Deck给我这种傻瓜又一个接触Linux的途径,虽然“通过Steam Deck认识Linux”是荒谬的,不过呢,新的系统环境能带来持续的新鲜感。Steam Deck会是一台非常“耐玩”的掌机。
结合它“游戏机”的性质,那就有一个奇怪的地方了:Steam上的大多数游戏都是Windows程序欸,可Windows程序要怎么运行在Linux上呢?
答案就是V社开发的Proton兼容层,是一个可以让Windows程序运行在Linux系统上的有趣工具。
V社的开源项目
那么大家肯定好奇:Proton是不是很套娃啊?用Proton运行Windows程序会不会比原生运行损失很多性能呢?
好在经我的实测,官方的Proton是会不兼容某些游戏的;至于兼容游戏的运行效率呢,先卖个关子,下一章有仔细的测试。
由于兼容层不能兼容所有的游戏,V社有为每个游戏做了标注,以此来告知用户游戏运行得如何。
不过这也是仅供参考,比如在运行《地平线:零之曙光》上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性能问题,却标注通过验证,同样也有标注不支持的游戏可以经过简单设置后流畅运行。
那它不兼容的游戏多吗?在我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它不兼容《3DMark》,不兼容《Half-Life:Alyx》,不兼容《Clannad》和《PUBG》,前两个不兼容情有可原,后两个虽然是有反作弊等障碍存在,不过嗯..我觉得V社努努力还是可以期待玩上的。而且这段时间里大家有目共睹,V社是有在干活的,兼容层一直在更新,SteamDeck也有获得更高的效率和兼容更多的游戏。
然后就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对比别的PC掌机,它的界面是完全为游戏设计的,可以几乎完美的用触摸屏与手柄交互。
另外它可以在安装游戏之时就准备好着色器预缓存。并且得益于定制的系统,SteamDeck会以一种很无感和聪明的方式更新着色器缓存。
机身右侧有一颗按键,它的作用是用来在游戏模式里呼出快捷访问菜单。里有几个大分类:有通知、聊天、快速设置、性能、帮助等。
通知和聊天不用说,快速设置也是用来调整屏幕亮度和WIFI开关之类,类似智能手机的控制中心,这个也不重要。
重点在这个“性能”选项卡里,里面有很多好玩且实用的功能。
首先就是它内置了性能监视器,开启后会有OSD覆盖在屏幕左上,显示各种硬件的实时工作情况,还可以调节显示信息的详细程度,最精简可以只显示一个帧数。
很难想象这是V社官方会给我们的功能。
然后是可以调整屏幕刷新率与游戏帧数,在3.5的系统更新后这两个选项已经合并了,屏幕刷新率与帧率限制绑定。
往往游戏在运行时帧数是波动的,而屏幕刷新率却是固定的,锁定帧率后不仅会更省电,帧间隔稳定后也让画面更流畅了,超级实用。
不仅如此,它还允许你手动调整处理器的TDP,最低3W,最高15W。V社把控制权交给了你。
接下来就是V社的传统优势了,那就是———社区。Steam Deck有一个强大的社区,里面长出了一些非常强大的东西。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插件,安装了第三方插件商店后,安装的插件们就会整齐罗列在快捷访问菜单里。
插件可以进一步开发游戏机的玩法:有自定义UI、自定义风扇转速曲线、更详尽的功耗控制、清理文件等等。
你觉得它很开放吧?而我要告诉你,不止!
作为一个Linux系统,除了SteamOS默认的游戏模式(Gamescope),系统也内置了KDE Plasma的桌面环境。
你真的太懂了
在开启Steam的前提下(用于映射按键),触摸板就真的变成了触摸板,扳机键对应了左右键,Steam+X 唤出屏幕键盘,再搭配触摸屏,可以完全用机器上自带的控制器操作桌面。
不过,桌面模式自始至终不是为掌机设计的,所以只对键鼠和大屏幕有正常的体验。
所以要说桌面模式在游戏上的帮助上的话,就是给了一个折腾的入口,用来安装模拟器、旧游戏或者模组的,简而言之是为折腾服务的。
进入桌面模式的方法是:进入电源菜单,再点击进入桌面模式,然后等待系统重启。
但其实要我说,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这样。因为我们可以直接在游戏模式中执行一个脚本来启动桌面,而Steam Deck也会把它当“游戏”看待。
而且还能保留游戏模式才有的快捷访问
在简单设置好键位之后,这样就可以在游戏模式里运行桌面了,这样用终端、浏览器啥的就很高效。
Steam Deck有一个非常非常开放的系统,它从不限制你的好奇心和你的折腾欲望;你甚至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台普通的Linux PC使用。
游戏库可以不仅限存放游戏,运行任何程序都是可以的,比如原生Linux桌面程序,游戏模拟器,甚至Windows程序。我还用插件添加了封面并修改了UI,看起来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用Steam Deck刷B站
Steam Deck上战场
说了那么多,那V社其实是有为SteamDeck设槛的,只不过非常矮,那就是“只读模式”,好在一行代码即可解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解除了只读模式后所作的改动,G胖是有可能一个更新把你的付出打回原样的,要做好备份的准备。
(*更新情报,3.5系统的更新并没有清除我的第三方插件)
在运行游戏时若想要待机可以随时按下电源键,它会以一个超慢的掉电速度待机;唤醒也只需要一两秒。这方面就是一个Linux的优势,Windows电脑如今也没有成熟的现代待机也是蛮离谱。
由于V社没有给它上BL锁,而且还是我们最熟悉的x86处理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给它装各种各样的系统,包括Windows。虽然SteamOS才是它的原厂系统,但是呢,在大部分人眼里,x86与Windows的关系已经刻在了DNA里了。
而且呢,V社还提供了Deck在Windows下所需的各种驱动,11月份还更新了APU驱动,非常棒的态度。
恰好SteamDeck上有一个Micro-SD卡槽,我就把系统做进了SD卡。
启动了Windows之后,Deck就变成了一款普通的Windows掌机,触摸屏,虚拟键盘,还有不变的性能。
关于内存卡装系统能不能用,我觉得如果可以的话,还是用硬盘装双系统吧。TF卡重度读写后会非常卡,而且想想Windows下有多少后台程序,包括一直扫盘的defender。
不仅如此,还有不统一的设计语言、支持平板电脑和手写笔但表现欠佳......等等的问题。
Windows的两个“设置”
Win8.1里除了经典IE,还有个UWP IE
Windows 的好处是当你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会简单一些,大多处时候不用像用 Linux 一样去英文论坛啃生肉。
而我更喜欢原来的 Steam Deck ,不仅功能丰富,还有完善的现代待机、电源管理、开源、安全与自由,这都是 Steam Deck 的灵魂所在。
在V社有自己的系统与生态之后,有一件我很乐意看到的一点。在PC游戏领域,终于又多了一位对抗微软的选手。
倒不是对微软有敌意。如果要说我的理解,因为垄断,微软可以强行喂X给用户。如今的Windows,你可能觉得还OK,也有的人觉得实在难用,然而我们必须接受在很多情况下在PC系统领域,只有Windows一个选择。
所以,很乐意看到V社抵抗垄断,让越来越多的PC游戏不再是Windows专属。这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关于驱动着“灵魂”的硬件,Deck有一颗非常独特的我们从未见过的处理器,一颗专为小型设备和高能效设计的APU。那么这颗AMD定制的这颗芯片性能到底有多快?在散热与能耗都大为受限的掌机上又能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在一切测试开始之前先快速过一下参数:
处理器是AMD定制的 APU;
-CPU是ZEN2架构,4C8T,最高频率3.5GHz
-GPU是RDNA2架构 ,8组CU,最高频率1.6GHz
-处理器的TDP为3-15W
板载内存,16G LPDDR5 5500MT/s,4*32bit通道;
7.7V,5200mAh的电池,容量40Wh;
M2 2230的NVMe硬盘,支持PCIe3.0*4,64G版为eMMC闪存,PCIe2.0*1速率;
Wi-Fi 5,2x2 MIMO,最高速率866Mbps;
基于Arch的SteamOS3.0系统;KDE Plasma桌面环境
这个硬件配置嘛没什么槽点。唯一可吐槽的可能就是64G版本硬盘性能实在太差,不过考虑到配合Linux系统也用不出瓶颈就不计较啦。不过加上256G和512G的总共三个版本也没有一个特别大的,总是小小气气的感觉。对于普遍几十、几百G的PC游戏根本畅饮不了。(*11月更新,OLED版SteamDeck已经推出1T存储的版本)
首先来看看跑分。因为我们熟悉的Cinebench R23只有Windows版本,所以此项成绩是在Windows下测得的。多核4413,已经超越了几年前游戏本上主流的7700HQ,大概是i7 1165G7和macOS下A12Z的性能;单核1005分,普通ZEN2水平,超越了初代锐龙1700X。
这个CPU分说实话不是很高,尤其是它还要对付未来潜在的各种渣优化PC游戏,汗流浃背了。不过要为它说好话的话,在15W下有这样的表现,那还不错..
电源管理方面,可见它的CPU并没有瞬时功耗之类的设定,跑分全程都是15W的TDP,这样的设定可以让它跑在3.0GHz,不考虑GPU抢电的话,15W对于四核还算是够用的。
由于3D Mark没有Linux的版本,同样只能在Windows下跑测试,此项仅供参考。3D Mark TS 和FS显卡分,这颗核显跑出了1571分和4904分,与独显比的话,还不如GTX1050呐,有点惨。不过往好了想,这颗GPU带的是一个低分辨率显示屏,所以问题不大。
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就来看看它玩起游戏来如何。
首先就来看看很吃性能的游戏《赛博朋克2077》,得益于上面提到的系统里内置了OSD,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各项硬件的运行情况了。
在一番设置后,游戏可以运行在中低画质40-45 帧左右,这时锁定屏幕40帧的话,此时你就得到了一个流畅能玩的游玩体验,对比30帧都稳不了,贴图延迟载图缓慢的PS4,而这一切只是运行在一颗小小的 15W TDP 的处理器上,真是十分惊喜。
DJMAX RESPECT V是我在这款掌机上玩的最久的游戏,它是我“掌机甄选游戏”中的一员,在SteamDeck上运行得很顺利。作为一款音游,它能轻易地把帧数推到60,可惜对于音游来说过硬的按键手感会让游玩稍显费力,但能把PC音游带出门可是超酷的。
在一些优化好的游戏中,比如《泰坦陨落2》,开到默认的高画质和800P分辨率,此时只需要8W的TDP就可以稳定的推动画面到60FPS。
而在《毁灭战士:永恒》中保持默认的中高画质和800P分辨率,也可以在10瓦左右的TDP下稳定的把游戏推到60FPS。
而在这些时候,也就是10瓦的处理器功耗时,风扇大多都不会转。
而最惊喜的是什么,在更低的 TDP 下,Deck的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运行高画质60帧的《求生之路2》,只需要 7W 的 TDP 就能喂饱这款游戏,甚至在没有尸潮的大多数时候,它连 5W 的 TDP 都用不到。在连续游玩时,续航往往能达到5小时。
5瓦是什么概念?对于一台电脑,它的整机功耗已经达到了旗舰手机的水平。
运行2D小游戏,《Rabi-Rabi》的整机功耗大概在6.3瓦,也就是能持续运行至少6个小时。
就算运行经典的那个游戏5,只要调整到中画质锁定48帧,就能达到3小时左右的续航,还能保持丝滑且精致的画面,能效表现很喜人。
我知道你们都在想什么,接下来的内容肯定是你们最好奇的:Proton兼容层到底效率如何?对比Windows原生运行能有几分差距?毕竟上面的表现似乎也不差的样子。
所以,就来测一下Proton的效率吧。我选用的测试软件均为Windows程序,让它在原系统的环境和Windows环境下分别运行这些程序。至于测试项目,有优化好的老游戏GTA,有优化差的新游戏2077,有DX9,11,12,Vulkan四种图形API,还有微软第一方游戏。
跑分软件同样也在两种系统环境下各跑一下测试。
游戏的测试结果用帧率呈现;跑分软件的测试结果用百分比呈现。
测试结果...很意外呀。
兼容层似乎并不像很多人的想象中存在很大的性能损耗,而更多的是一种互有胜负的局面。
在Cinebench R15的表现上,带兼容层的Linux还要比原生运行的Windows要高几十分。
归功于DXVK,图形方面的转译也有喜人的效率。
江湖着流传着一种使用DXVK提升老游戏帧数的方法,所以我很好奇,在SteamDeck上是不是也能出现性能反向损耗呢?
验证这个想法有一款特别合适的游戏可选,那就是PC版本的GTA4,DX9的API,相信它能很好的体现出DXVK的特点。
然后测试一下...
然后该不该说意外呢......真的是这样。
在10W的情况下,两边的差距巨大。在初始的Niko家门前的场景里,Windows只有24帧,而SteamOS是60帧,足足拉开了100%还多的差距。在这款游戏里,Linux靠兼容层运行的帧数的确要比Windows原生运行还要高。
总结,如今的Proton兼容层的效率十分出色,性能损耗可以基本忽略不计。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兼容性,兼容更多的程序和优化效率仍是目前的更新方向。
结合游戏表现、性能与效率表现,能有那么好的能效和性能表现,Linux的平台优势和高效率的Proton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了主板设计,芯片本身也十分优秀。
这个特别设计的规模导致低功耗能效过于强势,反观6800U,7840U亦或是7840U的马甲Z1 Extreme,在12瓦或更低的功耗下仍然是打不赢Deck的。
假如我们玩游戏时所需要的基本的续航是「40Wh的电池至少续航2~3小时」,那么结论正好落在了处理器在12瓦以下的功率以下。
性能总结,芯片强强,Proton强强,虽然极限性能比较落后,但能效优势十分巨大,能有这样的表现是V社、AMD缺一不可的。
游戏体验可不是堆配置堆起来的,SteamDeck的手柄体验就能很典型的解读这一现象。
你可以将任意一个键映射到手柄、键盘、鼠标中的任意另一个键。它还有能检测不同区域、不同按压力度的触控板,陀螺仪也可以用在不支持陀螺仪的游戏上,还可以设置只有手搭在摇杆或触控板上才触发陀螺仪,这样就不会误触了。几乎所有游戏都可以设置出很顺手的操控方案。
在游戏时调整一些设置也不用切出去,大部分系统调整都可以用快捷键操作。比如快速设置键+左摇杆调整亮度;STEAM+X弹出软键盘;STEAM+R1截屏。有趣的是当你截屏时,此时你的手恰好构成了“拍照”的姿势,有心了。
很完美不是吗?
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尽管它十分灵活,手感出色,可不可忽视它的上手难度有点高,这是在玩游戏时最容易遇到的困难之一,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如果我们遇到“加速度”、“反转输出”、“子指令”等字词,理解它们是很容易的。可想让不关心数码产品的人理解屏幕上所描述的晦涩的文字中蕴含的逻辑就很费劲了。像我这个不折不扣的笨却难得对这套逻辑感兴趣的人,也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懂“操作集”的概念。
PC掌机的系统体验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作为一台PC就意味着你在普通电脑上遇到的问题在这里一样会见到,比如说驱动与运行库的问题(虽然Deck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游戏还没玩但电脑已经装满了各个平台的启动器、还要与糟优化和分辨率适配斗智斗勇......用PC玩游戏不乏Debug情节。
而作为PC最大的好处:全能,放在用于玩游戏的掌机之前仿佛是一句催眠自我的空话:虽然用掌机写代码或者生产力或看似很酷,却带来不了什么价值。
反观Switch、PSV等封闭的游戏机,使用虽也少不了「折腾网络」这样必要的折腾操作,但也已经比PC掌机温柔的多了。
开源掌机、安卓掌机、包括今天所说的PC掌机更像是为数码爱好者准备的,它们往往能实现比游戏机多得多的功能,还有模拟PSP,模拟PS2、串流主机等等的属性,还有折腾模拟器的安装、获取游戏资源、调试、按键映射所必要的折腾。
Steam Deck和SteamOS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PC掌机难以上手的尴尬。也因它是PC,才得以支持大而全的游戏库,支持丰富的功能。
尾巴
Valve的SteamDeck在PC掌机领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如果看到这你应该也知道为何了。
只有它是目前已发售产品里采用了定制的芯片;只有它把PC掌机的售价做到了3000以内;只有它搭载非Windows系统;格局更大的运营策略让它有高性价比的同时还能有长久的后续服务支持。
6月1日 Beta通道的更新日志
Steam Deck给了数码发烧友一个极好的玩具,在讨好发烧友这方面他们真的很懂。
在3.5系统的更新中,Steam Deck支持了HDR游戏的正常游玩,而一直以来这在Linux系统上是做不到的。
在不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Linux发行版也会开始支持HDR游戏了。
在很多电视上,在游玩一些由于分辨率低而造成的“像素风”老游戏时,画面会因为放大变得很模糊。而在Steam Deck中可以自由选择放大算法。做出这样的设计说明他们真的很懂我们的痛点。
Steam Deck成功了,这既是设计正中游戏玩家的结果,也不乏合理借助了社区的力量。
它采用了大量开源软件,例如Arch Linux系统,桌面环境 KDE Plasma,Mesa 图形驱动和 Vulkan API,以及 Valve 本身的 Proton 兼容层。Steam Deck 成功背后离不开这些开源软件和开源开发者,Valve 也深知这一点。
即使 Valve 对 Linux 和开源软件的贡献更多是为了从 Windows 中“脱身”,而不是真正实行免费和开源原则,不过如此多的开发者凭借对 Valve 的贡献可以获得报酬,此做法得以收获了更多参与 Linux 和开源开发人群的芳心。
毫不夸张的说,V社有力推动了Linux的游戏生态,他们开发的游戏大多都有Linux版本,Proton让不支持Linux的游戏变为可以运行,HDR支持让Linux玩家看到了色彩更为丰富的游戏世界。
V社的社区也是少数氛围良好的社区之一,求生之路2的Steam创意工坊上就有各种野生作者制作的游戏MOD;我有几个朋友CS2与DOTA2游戏时长超过1000+小时,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社区服,社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回看Steam Deck,你很难想象一个大公司怎么会有这样的做事风格,它不像是大公司的零售产品,它们内部有一群硬核的Linux爱好者,他们懂玩家,能将意见真真切切的落实下来,执行力高的吓人。
他们敢于尝试尚未有人涉足的领域,比如在VR行业推出Valve Index与Steam VR。V社作为一个不算新的公司,仍有源源不断的创新。
虽然Steam Machine与Steam Controller也是他们的“杰作”,但是能看到他们愿意突破舒适区去寻找可能,这正是让人期待的一点。
本期图文的产出真的来之不易,所以想要支持我的话,请一定要点赞、转发支持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彩蛋(
@橙橙今天吃什么 @alexkillers @zu_sein114514 @GALLON23 @匿名游客 #Windows掌机# #电脑玩家#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